11月1日至2日,由东华理工大学主办、铀资源探采与核遥感全国重点实验室承办的“战略性矿产数智勘查开发与环境保护”2025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在江西南昌顺利召开。来自中国、俄罗斯、澳大利亚等6个国家的40余位资深专家学者齐聚东华理工大学,围绕铀多金属矿数智勘查与开发、战略性矿产资源高效利用与环境保护、核辐射探测技术与智能仪器等前沿议题展开深入交流。
中国工程院院士武强、侯立安、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徐政和、俄罗斯科学院院士Petrov A. Vladislav、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John Ralston、江西省教育厅二级巡视员雷杰华、江西省科技厅谢定才、东华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、校长罗仙平出席开幕式。东华理工大学党委常委、副校长邓居智主持开幕式。

徐政和在致辞中指出,当前全球矿业面临数字化转型与绿色发展的双重挑战,加强战略性矿产资源的可持续供应对推动全球能源转型至关重要。他呼吁国际学界携手构建更加紧密的全球创新网络,推动知识共享、技术共进、人才共育,共同应对行业变革,为世界能源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创新方案。

Petrov A. Vladislav在发言中回顾了中俄在矿产资源勘查开发领域的长期合作成果,并感谢东华理工大学在此次会议组织中的积极贡献。他表示,本次会议是深化双边合作的重要平台,期望双方以此为契机,持续深化科研协作与人才交流,共促战略性矿产智能勘查与可持续发展。

雷杰华对江西会区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取得的成效予以肯定。他指出,本次会议汇聚国内外顶尖智慧,是推动协同创新的关键载体。希望各方以此次会议为纽带,破除体制机制障碍,深化交流碰撞,加速科技成果转化,共同构建富有活力的产学研用融合新生态,为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力量。

罗仙平介绍了学校的办学历程与创新成果。他指出,东华理工大学自2022年参与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,已成功举办三届,获得多国专家积极响应。学校将以此次会议为新起点,与各方携手,共同深化产学研用协同、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、培养高层次人才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,为全球矿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。

开幕式上,东华理工大学与俄方科研机构签署合作备忘录,罗仙平与Petrov A. Vladislav院士共同完成签约。该协议标志着双方将在联合科研、人才培养与学术交流等方面开启新阶段合作。


本次会议共设置三大专题,涵盖铀多金属矿数智勘查与开发、战略性矿产资源高效利用与环境保护、核辐射探测技术与智能仪器等方向。会议期间,中外专家共作专题报告40场,举办学术交流活动4场,并成功签署一项国际产学研用合作协议。来自中外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项目的中外导师及研究生等共计300余人参会。(文/彭女佳 图/罗小妹)
编辑:刘宇翔 责任编辑:陈婷 审核:刘京
 

